许多人都听过“1午2红纱3鲳4马加”的俗谚,意指野生午鱼是台湾沿近海排名第一好吃的海鲜,但体会过午鱼美味的人却不多,除了好吃的大午、竹午(体型大的野生午鱼)数量稀少,即使价格较低的养殖午鱼也非国人常食用的家庭海鲜。
然而,根据联合国统计,台湾是全球养殖午鱼及出口午鱼最多的国家,2019年,全国午鱼养殖量约1.2万吨,其中超过8千吨销往中国,占产量七成。目前因中国尚未大幅开展养殖午鱼,台湾具有产业先行优势,然而,台湾午鱼面临品种弱化、技术门槛低等风险,若未能创新,一旦中国养殖质量追上,台湾午鱼恐步上石斑后尘,由先行者沦为落后者。
午鱼的潜力绝对不只在中国市场,它是一个国际性的鱼种,是台湾水产养殖的另一个机会之门,而台湾养殖午鱼的发展契机,很可能就藏在台湾野生午鱼的DNA中,十分值得养殖业关注。
养殖午鱼是“四指马鲅”野生午鱼以“多鳞四指马鲅”为主
午鱼在台湾是指“马鲅科”的鱼,依照目前的研究,在台湾可以被称为午鱼的鱼有7个鱼种 ,而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是体型比较大的“四指马鲅属”中的2种鱼,包含以养殖为主的“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”,以及2004年才被确定的新鱼种 “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”,但它其实早就存在,只是以前大家以为它是“四指马鲅”,直到2004年才确认是“多鳞四指马鲅”。
目前台湾养殖午鱼主要是“黄鳍”的午鱼,是从印尼引进的“四指马鲅”品种,但传说也有少量“黑鳍”午鱼的养殖,只是这些黑鳍养殖午鱼应是因为养殖环境造成体色的变化,不是野生常见的多鳞四指马鲅。
午鱼是栖息在沿岸泥沙海底附近的肉食性鱼种,名称来自中国,因为中国东南海域也是午鱼的产地,而每年5月,午鱼会游进港湾产卵是捕获的高峰,因此这尾端“午”节进来的鱼就被称为“午”鱼。在福建称也它为午笋、广东沿海地区也称它为“马友鱼”,可能因为“马+友”2字相连延伸成为“马鲅”这个与“鲅 ”不相关的学名出来(注:“鲅”在中国是“䲠鱼”的学名,与午鱼完全不相干)。
但是在台湾,野生午鱼的产季是在每年的中秋到清明间,而非五月,但因为我们对台湾午鱼的认识实在太少,对午鱼生态的研究更少,直到2020年3月,海大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助理教授苏楠杰等,在Fisheries Research发表台湾第一篇大规模的午鱼生态资源研究,共计采样了5362尾野生午鱼的午鱼成长与体型的研究报告 ,采到的全部是多鳞四指马鲅,鱼龄介于174-652天,尾叉长介于11.5-78CM间的样本,这算是台湾对这尾鱼第一个比较正式的研究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2020-05-12 02:26:00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